文章
娛樂熱點
大陸明星
港台明星
國際明星
明星正能量
情感生活
全部
    
卸任政協常委之后,李嘉誠兒子繼續為國出力,將出任香港特首顧問
2023/03/21

不得不說李嘉誠一家人真的是好樣的,不管這些年內地互聯網上對他們的非議有多少,他們依然是初心不變。李嘉誠作為愛國企業家,這些年卻無緣無故在內地互聯網上被抹黑,甚至連很多跟他不相關的事情都往他們家族頭上扣。


不過李嘉誠跟他的兒子李澤鉅都是看得很開,他們都是非常風輕云淡。李嘉誠自己一生為國家為香港都做了很多事情,單單是在慈善領域,捐款就接近了300億。李嘉誠做了這麼多事情,可是如今卻被很多年輕人視若無睹。

另外很多人總是拿公攤的事情說李嘉誠,先不說公攤不是李嘉誠發明的,就算是他發明的,最初公攤的出現也是為了解決老百姓買不上房子的。


李嘉誠在七八十年就率先回到內地,并且積極投資建設。1992年的時候,他投資60億興建深圳的鹽田港,這是當年內地最大的外資項目。這些年他在內地的投資何止千億。事實上很多人說他去外國投資,關鍵人家來內地投資之前早就在外國投資了。


另外李嘉誠去外國投資,跟內地那些轉移資產去外國的富豪完全不一樣。第一李嘉誠去外國投資并不是他個人去外國投資,而是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去外國投資。第二李嘉誠的公司去外國投資,總部依然是在香港,就是說他是把外國的錢賺回來中國。

其實李嘉誠的愛國之情完全是不用懷疑的。如今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也是繼承了父親的愛國精神。這次在北京,李澤鉅是卸任了政協常委。最初很多人還故意扭曲去解讀這個事情。


不過熟悉李澤鉅的人就知道,他已經當了20年的政協常委了。李澤鉅已經創造了香港人擔任政協常委的時間紀錄了。所以李澤鉅卸任也是很正常的,他自己也說了,未來自己會繼續擔任政協委員,在不同的崗位上繼續為國家出力。



另外在香港公布的特首顧問團成員中,李澤鉅也是名列其中。這次香港公布了總計34人的特首顧問團成員,其中李澤鉅也是赫然在列。


這次商界的大佬中,除了李澤鉅之外,還有吳光正、黃志祥、林建岳、盛智文、蔡崇信等人。特首顧問團就是為特首出謀劃策的。這次的成員團分為了三個大方向,分別是經濟高質量與持續發展,創新與創業,還有區域與環球合作。


李澤鉅出任的就是第一個類別的顧問團。李澤鉅也將在這個新的崗位為國家為香港繼續出力。2018年90歲的李嘉誠正式退休,李澤鉅也成為了長和系的接班人,掌管這個商業帝國。

長和系在全球有35萬員工,生意發布于全球50多個國家,涉及十幾個行業。李澤鉅也是全球經濟領域影響力巨大的人物之一。


李嘉誠為人低調,李澤鉅比父親還低調。這是李澤鉅性格使然。李澤鉅這些年做了很多事情,但是他卻很少說出來。這麼多年過去了,除了參加公司的新聞發布會之外,李澤鉅從來不底下接受媒體記者的采訪。


李澤鉅的風格跟內地的企業家完全不一樣。很多企業家到北京開會,一定要安排媒體采訪自己。很多人也喜歡提出了一些標新立異的想法,因此來吸引關注。可是李澤鉅每次到北京,總是做好自己本質的工作,然后開完會就離開,也不接受媒體記者的采訪。



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,李澤鉅每年都會到北京開會。過去多年,因為李嘉誠的光芒太盛了,以此李澤鉅的能力也被掩蓋了。可是李澤鉅絕對是被大大低估了。


很多人一直說李澤鉅是加拿大國籍,其實這個事情他自己也從不解釋。不過從李澤鉅可以擔任政協常委就可以知道,李澤鉅肯定是中國國籍。或許在回歸之前,李澤鉅有外國國籍,可是回歸之后,他肯定是退掉了外國國籍。因為如果是外國國籍,李澤鉅肯定是無法擔任政協常委的。

李嘉誠曾經也解釋過這個事情,他說自己并沒有移民,自己也沒有必要移民。可是李嘉誠說了,卻很多人選擇忽視,依然說他們家是英國人,說他們家是加拿大人。


事實上在推動內地經濟建設,還有穩定香港經濟,還有香港回歸等事情上,李嘉誠家族可是有大功勞。如果李嘉誠父子人品真的有問題,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大人物給他們的評價這麼高了。

汪小菲和兒女聚會曝光,小玥兒身高到爸爸肩膀,兒子依然不受重視
2023/04/04
李小璐帶女兒出游,10歲甜馨青春期頭小手大,母女身高只差半個頭
2023/04/03
網曝張丹峰畢瀅登記領證,男方曬漫畫圖直呼離譜,還飆臟話
2023/04/03
小S二女兒再拍廣告,被指像小孩偷穿大人衣服,撞臉韓國女星妍珍
2023/04/03
麥迪娜帶兒女做早教,1歲半女兒近照曝光,遺憾未繼承父母高顏值
2023/04/03
大灣區女首富誕生了,手持價值170萬的包包,家里寵物是黃金蟒蛇
2023/04/03
何超瓊又加倉內地市場,成為政協常委后,她特意在北京設立新部門
2023/04/03
兩大女富豪一起出席聯誼會,梁安琪笑容滿面,何超瓊卻略顯蒼老
2023/04/03
兩大港商的海南往事,李嘉誠百億投資計劃落空,鄭裕彤賺走58億
2023/04/03
李嘉誠收購廢舊船廠,用來打造香港第二大小區,未來將獲利千億
2023/04/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