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注香港地產市場的朋友可能發現,開年之后香港土地拍賣市場是頻繁流標,目前已經連續三四塊地皮都是流標了。其中位于香港赤柱的豪宅地塊本來引起了多方的關注,長實集團、新鴻基、嘉華、鷹君、信合等港資地產公司也紛紛來參加了,這些公司背后都是幾個華人大富豪。
這塊地皮本來市場價值高達200億,可是最終價格已經降到了60多億,可是還是流拍了。顯然港資大佬們都試探官方的底線,他們都想以更大的優勢來抄底。另外一點香港去年樓市大跌15%左右,這也是如今這些大佬們保持冷靜的原因。
看到這麼多香港土地流拍,很多人就在想一個問題,內地地產巨頭們怎麼不去撿漏呢?其實香港這個市場一向都是開放的,內地的民營地產公司,或者國有地產公司都是可以去自由發展的。之前不少內地地產公司也曾經進軍香港地產市場,比如說恒大、佳兆業等等。
可是如今這個時候,內地地產巨頭們想要去香港市場撿漏,卻沒有一個人有實力。看看如今內地地產巨頭們,民營企業幾乎大部分都是自身難保,恒大已經倒下了。融創也是艱難度日。碧桂園的日子相對好一點,但是也沒有之前的魄力。
萬科暫時沒什麼危險,但是在整個行業都不好的情況下,萬科也不敢隨意擴張。看看內地今年的土地拍賣情況,很多人也就明白了。今年以來,各地還在拿地的公司幾乎就是各地的城投公司,其他的地產公司已經很少出手了。
其實香港這些地產大佬們如今也是看準了形勢。內地地產公司如今都沒錢,沒人去跟他們爭。所以他們都捂著錢袋子,不輕易出手。
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在去年已經把負債率控制到5%以下,這在內地地產公司看來幾乎是不敢想象的。另外長實至少賬上有幾百億的現金,另外還有數百億的銀行授信沒有使用。
李嘉誠的公司現在自然有實力抄底,哪怕貴一點也沒問題。可是越到這個時候,他們越謹慎,因為市場沒錢的公司太多了,所以機會會非常多。誰能夠沉住氣,誰就可以贏。
香港官方現在也是跟地產大佬在博弈,地產大佬就好像約定好一樣,沒人愿意出高價,逼著香港官方賤賣地皮。當然香港也肯定不愿意如此干,所以就頻頻出現了流標的情況。
事實上疫情3年,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。另外在疫情3年中,又夾在了很多問題,地緣政治的沖突,大規模的軍事沖突,還有經濟周期的調整等等,美國現在還在加息,經濟遠遠沒有到真正復蘇的時候。
經濟復蘇不是嘴上說說,而是需要看數據。事實上經濟復蘇也需要一個過程。香港地產大佬不管是李嘉誠,還是其他人,他們都是經歷了幾十年才走到如今的位置。
曾經那些激進的地產大佬,如今都紛紛倒下了。經歷了幾十年還可以屹立不倒的,他們或許不是最厲害的,但是他們卻是最持久的。地產生意其實就是剩者為王。比的不是誰曾經更加耀眼,而是比誰可以更加持久。
李嘉誠等香港大佬也知道,經歷了一次周期之后,在低潮的時候就有很多撿漏的機會,這才是真正賺大錢的機會。內地地產巨頭們曾經喊出每平方公尺賺100元都可以。他們靠著快速擴張的模式,把規模迅速做大數千億,這幾乎是香港地產巨頭們的十倍以上。可是短期內快速擴張,他們的負債率也是暴漲。
香港地產大佬陳啟宗曾經說了,香港歷史上曾經一時厲害的地產大佬也很多,可是最后很多人都失敗了。房地產這個生意其實永遠都不會過時,畢竟衣食住行是人們永遠的需求。可是過去那樣黃金的賺錢機會已經不再了,這是政策決定的。
沒有了特殊政策的支持,房地產瘋狂撈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,未來在中國也很難出現這樣的機會。李嘉誠這些香港大佬為何可以在商界屹立不倒這麼多年,因為他們真的是非常謹慎。他們非常有錢,但是他們卻從不亂花錢。現在這個時候,沒有人知道經濟復蘇需要多少年,所以多準備一些干糧過冬才是最高明的。如今還有機會跟香港富豪學習的內地地產富豪已經不多了。